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二、魏国河西军遭遇最大惨败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深秋暮色,河西官道上几乎没有行人,一队铁骑放马奔驰。

    这是河西将军龙贾的护卫骑队。老将军没有吃饭,更没有回府与老妻重温一宿生疏日久的敦伦之情,便从安邑飞马赶回营地。龙贾已经七十三岁,非但是魏国仅存的三朝老将,也是列国闻名的老将军之一。还在魏文侯时期,少年从戎,一刀一枪苦挣功劳,从伍长、什长、百夫长、千夫长,一步一步锤炼成了军中猛将。这次秦军来犯,龙贾精神大振,决意要让天下看看吴起麾下老将军的战力。他非常自信,只要将魏国仅存的三万精锐铁骑归入河西守军,一定能够战胜秦军。不管卫鞅如何才具,仗总是要一刀一枪打,只要三万铁骑在手,纵然卫鞅是吴起再生,在河西这片土地上也休想战胜龙贾大军。

    今日安邑一行,龙贾的心却猛然沉了下去。

    那两个贵公子竟然成了名将,竟然成了河西统帅。龙贾当真哭笑不得了。老龙贾实在不知道,如果两个饭桶要指挥他胡乱打仗,要拿十万将士的生命瞎折腾,他还能不能忍受?兵谚云:“一将不良,窝死千军。”遇上如此一个不知打仗为何物的名将,老龙贾可真是束手无策。想想,也只有但求问心无愧了。秋风掠过原野,长须拂过脸颊,老龙贾不禁打个激灵,一股老泪夺眶而出。

    洛水东岸的高山顶上,卫鞅和车英、景监正在凝神东望。

    卫鞅将目光转向了大河西岸的魏军营垒,心中不禁赞叹龙贾的老辣。龙贾的河西大军,分别驻扎在大河西岸的三个山头。这三个山头东距大河五六十里,西距洛水五六十里,在两河中间地带形成一个天然的品字形,互为掎角之势。中央山头上一面大纛旗迎风招展,显然是龙贾的幕府营垒。北面前出的山头上,隐隐战马嘶鸣,当是龙贾的骑兵右军。南面前出的山头隐隐可见鹿角壕沟,显然是龙贾步兵左军营垒。三座山头各自相隔二三里,中间各是一片开阔谷地。四面山原地势都很低缓,魏军营垒居高临下,既可迅速展开,又可快速回拢。无论怎么看,都是一片易守难攻的营地。

    “龙贾粮草辎重藏在何处?”卫鞅还没有发现心中的要害。

    “大河西岸那片山沟。那条路,伸到山下没了。”车英指点着。

    “那座山,过河就是离石要塞,两边均可救急。”景监赞同。

    卫鞅吩咐道:“立即命行军司马,寻找几个当地老秦人,请到幕府。”

    回到幕府片时,行军司马带来了三位老人。车英一说这是大良造,老人们一齐拜倒,唏嘘流泪哭诉起来。魏国占领河西已经四五十年了。魏文侯与魏武侯时期,魏国雄心勃勃地将河西之地当作本土一样治理。魏惠王即位后,秦献公连年发动收复河西大战,魏国君臣认为河西之地是“兵家战区”,撤回了官吏和魏国民户,任这里的老秦人自生自灭。虽然没了官府管辖,龙贾大军还是照样向河西老秦人征赋征役,散兵游勇欺压老秦人的事,更是屡见不鲜。河西老秦人部族相结,纷纷逃亡山中自保。近十几年来,河西老秦人听说秦国变法了,富起来了,又成群结伙偷偷下山,想逃向关中。不想山口要道都被魏军封锁,虽零零星星逃走了一些,大部分老秦人还是困在山中,过着半匪半民的日子。近日秦军开过洛水,龙贾收缩兵力,撤回了封堵山口的军兵。老秦人方才得以偷偷出山打探,才知道秦国大军到了,奔走相告间喜不自胜。知道了这些变化,卫鞅开始亲切地问起了山地情形。

    “老人家,你等对这一带山地熟悉吗?”

    “那熟!大路小路,人道兽道,闭上眼都能走出去!”老人慨然回答。

    “魏军扎营的三座山,也熟?”

    “熟!”另一个精瘦老人笑道,“那三座山本来没有名字,我等叫它三熊山。中间那座黑熊,北边那座白熊,南边那座灰熊。三熊山!”

    “后山有路吗?”

    “有是有,很难走。大狗熊踩踏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魏军可知道这些路?”

    “他们咋知道!我哥仨常爬到后山看魏军操练,他都没得觉察!”

    “一万人上山,大约要多长时间?”

    老骑士眯着眼想了片刻:“夜间上山,要大半夜,五更能到山顶。”

    “三位老人家,夜里可能带路?”

    老骑士哈哈大笑:“能!只怕兵娃子还跟不上我等老弟兄!”

    “好!”卫鞅拍案吩咐军吏,“将三位老人家请下去好生歇息。”

    三位老人出了幕府,卫鞅立即和车英景监秘密计议,一个奇袭方略在半个时辰内迅速形成。片刻之后,将令传下:两万骑兵坚守营寨,三万步军立即轻装。

    天色暮黑,乌云遮月。秦军营寨依旧灯火连绵,卫鞅三万步军分成三支,悄无声息地开出大营,沿着隐秘的山道急行。在三位采药老人的带领下,疾行一个时辰,各自到达三熊山背后,散开队形悄悄开始登山。

    天交四鼓时分,两万骑兵摘去马铃,包裹马蹄,马口衔枚,在漆黑的夜色里开出大营,秘密行进到三熊山正面的山谷里埋伏下来。秦军营

二、魏国河西军遭遇最大惨败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